(1)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大直命的失敗使共產黨人認識到了武裝斗爭的性。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闡述了農民問題和武裝斗爭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強調農民是要革命的,肯定開展農民運動的必要性;又特別強調軍事運動必須同民眾運動結合起來,“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闡明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2)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到1928年初,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海陸豐、瓊崖、鄂豫邊、聞西、陜西等地區領導了近百次武裝起義。但這些起義大都很快失敗了。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統治階級占據著中心城市,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企圖通過城市武裝暴動或攻占大城市來奪取革命勝利是行不通的。而一部分起義部隊由于及時轉移到了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處于數省邊界的農村山區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而得以堅持了下來。這表明,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3)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可能性。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網山的斗爭》兩篇文章中回答了紅色改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第一,中國是一個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這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國民革命的影響。
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
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第五,共產黨組織的堅強有力和各項政策的正確貫徹執行。這就闡明了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