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中國國情與行政體制的演變
1.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及其對行政體制的影響。
(1)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雖然破壞了,但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著,并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結合在一起,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著的優(yōu)勢。代表新的生產關系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fā)展,但是并沒有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其力量是很軟弱的。
(2)在社會政治制度方面,先是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統(tǒng)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lián)盟的專政。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雖然一再提起,但始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3)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致使中國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在政治上不能自立。
(4)由于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和半統(tǒng)治之下,實際上處于長期不統(tǒng)一的分裂與動蕩狀態(tài),加上地域遼闊和復雜,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5)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使中國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迫使他們不斷起來進行反抗斗爭。
(6)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入中國以后,動搖和破壞了傳統(tǒng)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統(tǒng)治,但是,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經歷過遠比歐洲中世紀長得多的歷史過程,封建思想仍有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嚴重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進步。(近代中國社會的這些特點是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相結合的結果。它構成了近代中國國情的基本內容,具體地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制約和影響著近代中國行政體制的模式和演變過程。
2.近代中國行政體制演變的三個階段。
(1)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建立。
(2)從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軍閥統(tǒng)治垮臺。
(3)從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二、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特點
(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雙向演化。
(2)民主的形式和專制的實質。
(3)以黨治國,黨政關系復雜多變。
(4)軍政合一,以軍干政相當普遍。
(5)法律條文與實際情況相異。
(6)行政效率與社會效益的反差。
三、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發(fā)展趨勢
(1)舊的管理體制已經崩壞,改革成為時代潮流。
(2)新的社會因素逐步壯大,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和科學化。
(3)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為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