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變遷的涵義與特征
(一)社會變遷的概念
社會變遷,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形態的變異。包括四類內容:其一,社會關系的基本制度,即社會行為的基本規范體系;其二,社會的基本結構,包括組織結構、階級結構、職業結構;其三,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即人們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其四,人與自然,即聚落環境、地理環境、地質環境、星際環境與人類活動系統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變遷的特點
(1)必然性。
(2)前進性。
(3)非直線式。
(4)全面性。
二、社會變遷的基本類型
(一)社會進步與社會倒退
社會進步是指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的前進運動,社會形態的更替是社會進步的過程。社會進步的條件是生產關系基本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某些不相適應的地方。
社會倒退是社會局部或整體,從已經達到的較高發展階段向較低發展階段變化的過程。一般來說,社會倒退主要是由于戰爭、天災或其他不測事件引起的。
(二)社會改革與社會革命
社會改革是人們有意識地規劃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的社會局部調整或全面改良的過程。
社會革命是一種急劇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社會革命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變革社會制度,改變生產關系。社會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三)整體變遷和局部變遷
整體變遷是整個社會體系的變化,是各個社會要素變化合力的結果。社會形態的更替就屬于整體變遷。
局部變遷是社會要素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變化,如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四)自發變遷與有計劃變遷
自發的社會變遷指被動地參與或盲目地順從社會變遷。
有計劃的社會變遷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參與或控制社會變遷。現代社會變遷的主要形式就是人類參與的有計劃的社會變遷。
三、社會變遷的原因
(1)社會生產力的增長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2)社會物質需要和利益之間的沖突。
(3)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
(4)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5)觀念的改變。
(6)人口狀況的改變。
(7)外來入侵、環境破壞、自然災害等。
四、有計劃社會變遷
(一)有計劃社會變遷的性質
有計劃的社會變遷,實質上就是對社會運行過程進行干預,對社會系統施加定向影響。這種干預與定向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整個社會系統的內部關系進行調整,對社會發展方向進行修正,對社會實踐與社會問題進行控制。實行有計劃的社會變遷,要了解人們的現實需要,并對社會需要進行系統調節。調節的具體途徑一是協調個人需要、集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三者的關系;二是發展合理需要;三是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包括強制性地制止反社會性的需要、勸導性制止消極性需要);四是控制刺激因素的類型與程度;五是削弱某些需要。
(二)社會發展計劃
社會發展計劃是對社會發展總的方向、大目標、主要步驟與重大措施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