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構性問題
所謂結構性社會問題,是指社會制度或社會政策失調誘發的社會問題。
(一)腐敗問題
腐敗是權力的濫用,即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政府和公眾所賦予的權力和權或,侵吞、竊取、騙取或以其他手段為個人或個人所效忠的某個集團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2002年《中國發展問題報告》指出目前中國腐敗主要有六大危害:一是“害黨”腐敗踐踏黨的先進性;二是“害民”,腐敗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三是“害國”,腐敗破壞社會穩定;四是“害家”,腐敗導致民生凋敝;五是“害后”,腐敗影響新一代的成長;六是“害己”,腐敗危害貪官自身。
我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存在種種腐敗現象,有著復雜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封建主義的特權觀念、“官本位”觀念、宗法觀念、等級觀念、裙帶觀念、人身依附觀念等積習是黨政干部以權謀私、腐化變質的思想病灶。
(2)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乘隙而入,部分黨員和干部經不起誘惑。
(3)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由于制度和機制改革遲緩或不徹底,特別是權力過于集中,傳統權力結構還根深蒂固,客觀上存在許多漏洞和薄弱環節,為權錢交易和權權交易等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條件。
(4)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一部分黨員和干部中滋長,是腐敗得以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貧困問題
1.貧困問題的概念
貧困問題是指人們在相應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由于種種原因缺乏獲得基本生活資料的能力和機會的一種生存狀態。
2.中國農村的貧困問題
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村扶貧對象規模大,相對貧困問題凸顯。中國農村致貧因素很復雜,并在不斷變化之中,概括地說:一是歷史因素,二是自然因素,三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制約,四是制度政策的影響,五是家庭及個人原因,六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這是根本原因)。
3.中國城市的貧困問題
城市貧困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經濟改革過程中伴生的現象。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主要實行“兩高一低,三位一體”的計劃管理體制,即高就業、高福利和低工資,城市居民處于平均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之中,城市貧困問題被隱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轉型的進一步推進和農村貧困問題的緩解,城市貧困問題也就凸顯出來了。我國城市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
(1)從歷史因素來看,新中國成立后,人口眾多、決策失誤、生產效率長期低下及“多子多孫多福氣”等思想觀念的影響,是我國城市貧困問題產生的深層次的歷史性原因。
(2)從社會經濟原因來看,主要是國有企業的制度缺陷造成大面積虧損,下崗失業人員迅速增加;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弱化了社會對城市貧困人口的救助,傳統的就業用工制度妨礙了城市貧困人口的自主脫貧。
(3)從收入分配原因來看,行業分配不公與分配要素發生變化,導致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與貧富分化。
(4)從失業原因來看,失業意味著收入來源的喪失,進而使人陷入生活困境,而中國正處于一個失業高峰期。
(5)從個人及家庭原因來看,單親家庭,有殘疾人、重病患者,無養老金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經濟負擔較重,容易陷入貧困;而孤寡老人和孤兒、殘疾人、重癥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者、無依無靠或無固定收入來源或收入極低者,則構成了中國城市貧困人口的基本成分。
二、偏差性社會問題
偏差性社會問題,一般是指個體偏離或違反一定社會行為規范造成的社會問題。
(一)毒品問題
1997年3月4日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毒品的危害如下:
(1)危害身體健康。吸毒意味著自己花錢自我摧殘身體,大量吸毒導致民族素質下降,甚至造成種族退化。
(2)破壞家庭和睦。
(3)敗壞社會風氣。
(4)腐蝕政權組織。
(5)妨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二)食品安全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問題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如下:
(1)嚴重威脅了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獲得安全、營養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個消費者的最基本權益。
(2)造成生產經營企業重大的經濟損失,給行業發展帶來沉重打擊。
(3)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又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是:
(1)國家和國民的食品安全意識薄弱。這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必然原因。
(2)化學污染、環境污染、生物毒素等,使農產品安全生產受到威脅,這是源頭性的原因。
(3)行業的誠信危機和社會責任缺失,唯利是圖,違法生產、經營、流通導致“劣貨驅逐良貨”效應。
(4)政府監管缺位。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三、自然性社會問題
自然性社會問題也就是自然災害問題,指一種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會問題。自然災害具有潛在性、突發性和有限性三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