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問題的界說
(一)社會問題的涵義與構成條件
1.社會問題的概念
社會問題是指因個人與社會關系在社會進程中發生了障礙或社會結構與社會環境失調,造成的影響社會全體或部分成員正常生活的問題。
2.孫本文對社會問題三種解釋的歸納
(1)從社會變遷和文化失調的角度解釋社會問題的產生。
(2)認為只要引起社會上多數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會集體采取行動來調整和補救的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3)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問題不僅是一種可見的社會現象,而且主要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價值判斷。
3.理查·富勒和理查·麥爾茲的社會問題發展的三個階段
1941年,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富勒和理查·麥爾茲在《社會問題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所有社會問題都要經過警覺、政策制定和改革三個階段。
(二)社會問題與個人困擾的區別
(1)個人困擾必須和個人的自我聯系在一起,只關系到個人直接體驗的有限的社會生活領域,而“社會問題所牽涉的事情超出個人的局部環境,超出個人一己的生活領域”。
(2)困擾只涉及個人,即個人感到自己所珍重的價值受到威脅,而社會問題涉及的是公眾,即公眾所共同珍重的某個價值受到威脅。
(3)“個人困擾具有個人的特點,它只發生在個人與他人直接構成的關系區域里”,而社會問題具有公眾的特點,它常常包含著制度上、結構上的危機,也常常包含著馬克思所說的“矛盾”和“斗爭”。
二、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征
(1)社會性
(2)普遍性。
(3)特殊性。
(4)集群性。
(5)復雜性。
三、社會問題研究的幾個理論
(一)社會病理學
社會病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社會有機體理論,它將社會比作生物有機體,并按照醫學模式,把符合自然法則,且符合人們道德期望的社會安排視為“健康的”,而把違背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視為“病態的”,也就是社會問題。對于社會病理學來說,社會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社會化的失敗,個人的社會化結果違背了社會的道德期望。因此,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在于加強社會對個人的道德教育。
(二)社會解組理論
社會解組理論側重從社會結構角度解釋社會問題。社會解體理論認為,社會解組源于社會變遷。當社會發生急劇變遷,社會的某些組成部分跟不上變遷的速度,與其他部分不相協調,造成社會脫節,從而導致社會解組。因此這一理論認為,社
會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盡快建立社會規范和秩序,重建社會的均衡體系。
(三)價值沖突理論
價值沖突理論認為,由于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既得利益的不同,人們對同一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和不同的立場、態度,因此在采取某種行為措施改變某一社會現象時,常常會引起矛盾和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往往發生在群體之間。這一理論的持有者認為文化價值或興趣上的沖突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會實際存在的利益關系。價值沖突理論常運用交涉、達成協議、使用權力三種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中存在的利益與價值分裂的情況。
(四)行為偏差理論
行為偏差理論把社會問題看作偏離社會規范的偏差行為的結果。失范理論、亞文化理論和標簽理論是解釋偏差行為的幾個重要理論。
(五)社會建構理論
社會建構理論者認為,不存在客觀意義上的社會問題,所謂社會問題是人們主觀建構出來的,因此研究社會問題的社會學家真正面對的研究對象不是社會問題的本身,而是某種情況被定義為社會問題的社會建構過程及其客觀條件。由于社會建
構理論關注的主要是社會問題是如何界定的,所以幾乎沒有涉及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