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社會不平等
廣義的社會不平等即社會差別,指個人或群體間的任何差異。狹義的社會不平等,指個人或群體間的等級差異。
二、社會不平等的相關概念
(一)性別和年齡
性別是指男女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別。男女之間的性別差別,更多地是一種“社會性別”上的差別,帶有社會建構和父權制壓迫的特點。
年齡是一種自然產生的生命過程,是一種先賦地位。年齡也是判斷一個人的地位與角色的重要依據。依據一個人的年齡而確定的地位,稱為“年齡地位”。對占據某年齡地位的人的行為期望,稱為“年齡角色”。
(二)種姓、種族和等級
種姓或種姓制度是以血統、血緣和職業為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為不同群體或社會集團的社會等級制度。種族亦稱人種,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共同生活遺傳特征的人群。等級指按經濟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區別的群體或社會集團。
(三)階級與階層
所謂階級,是指依據社會資源的不同占有狀況及其相互關系所組成的社會集團。所謂階層,一是指階級內部的層次劃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會地位的群體。
三、社會分工與社會不平等
(一)私有制與人類不平等的產生
首先對社會不平等的產生和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的,應是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早在1775年年初,盧梭鮮明地論證了人類不平等的產生是隨著私有制而來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確立的唯一基礎之上的。但盧梭并沒有從社會分工這前提條件對不平等進行深入探討。這個任務先是由亞當·斯密,后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完成的。
(二)社會分工與社會不平等。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分工理論如下: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實分工”之別。
(2)從“自然分工”到“真實分工”是質的飛躍。
(3)在“真實分工”出現的同時,產生了產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發展導致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相分離。
(5)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
(6)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分工的發展具有矛盾的性質。
簡而言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不平等根源于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其實質是以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為核心的生產關系的不平等。
四、社會不平等的兩個研究傳統
階級分析與分層研究構成了社會不平等的兩個研究傳統。
階級分析傳統把階級斗爭作為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階級分析傳統看來,社會不平等既是階級斗爭的結果,也是階級斗爭的原因,關于社會不平等的研究就是關于階級斗爭的研究;反之亦然。
分層研究,指的是以“生活機會”的分配和獲得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不平等研究傳統。
分層研究和階級分析的根本區別在于,二者對社會不平等是什么”的本體論假設不同。這一差異也導致二者在方法論上取向的不同。在分層研究看來,體現社會不平等的資源,只存在量的差別,并沒有質的差異。分層研究傾向于把所有的社會分層維度,都化約為只有數量差別且可以通約的“變量”,然后放入統計模型中,企圖通過這些模型來計算“誰通過什么方式得到了多少”。在階級分析看來,社會不平等首先體現為質的差異,然后才是量的差別。階級分析認為:在一個階級對立的社會中,不同階級對資源的價值偏好是不同的,它們獲取同一種資源的方式存在著本質差異;單純的數量分析,實際上是以量的差別來掩蓋質的差異,根本不能揭示社會不平等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