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城鎮化的歷史背景
鴉片戰爭爆發后,隨著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步步深入,中國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近代工業出現萌芽,商品經濟開始取代自然經濟,中國的城鎮化開始起步。
民國時期城鎮化的特征如下:
(1)商業化強于工業化,工商業和城市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
(2)大城市寥寥無幾,城市發展畸形、臃腫。
(3)城市道路設施極其落后。
(4)城市性質多為消費寄生,成為帝國主義、官僚買辦和封建地主階級壓榨人民的據點,形成嚴重的城鄉對立、沿海與內地的對立。
二、中國城鎮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7年),為平穩起步階段。第二階段(1958—1977年),為大起大落階段。第三階段(1978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中國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的條件: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農業持續增產增收,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2)潛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釋放出來,他們不約而同地尋找非農職業,這是城鎮化的巨大推力。
(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大發展,為吸納農村勞動力和城鎮化開拓了新的途徑。
(4)經濟特區的設立和區域經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資注入,以及長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生長,將技術、知識、人力、土地、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聚集、重組,形成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發展的優勢與重要空間載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勞動力轉移機會。這是城鎮化的巨大拉力。
(5)原有城市的擴大和升級,特別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衛星城的發展及其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吸納農村勞動力和城鎮化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6)戶籍制度循序漸進的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的擴大,為人口流動打開了閘門。
(7)文化觀念的變化,打破了“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和“鐵飯碗”的思維方式,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市場的營造指引了方向。
三、中國城市群的規劃與演進
1.中國的三大城市群
目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環渤海)三大城市群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成為支撐全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地區,為其他城市圈城市群的發展提供了經驗與教訓。
2.中國城市群演進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城市群形成過程的人為因素過大,行政干預過高,缺乏市場機制的自然發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依然受限于現存行政體制的束縛,彼此求大求全,缺乏產業分工,利益的矛盾和沖突易發,降低了整體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比重還不高,對全國城鄉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拉動還有限。
(4)城市群的內部結構還不完善,大中小城市還比較少,缺乏連接中心城市與眾多小城鎮和廣大農村的中間環節。
(5)城市群空間分布不均衡,特別是人口和經濟分布不協調,產業結構重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