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鎮化的概念與特征
(一)什么是城鎮化
城鎮化亦稱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社會職能、生產方式、文化模式和社會角色發生變更,使城鄉接近、融合的過程。
(二)當代城鎮化的特征
城鎮化是世界社會文化變遷的突出體現,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戰后世界城鎮化的主要特征是:
(1)城鎮化進程速度加快,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的速度超過了部分發達國家城鎮化的速度。
(2)大城市發展速度明顯,出現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3)知識經濟、科技、物流、信息、通訊和其他活動領域的不斷創新提升了城鎮化的內涵。
(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價值觀念的進步及其擴散加速。
(5)發達國家郊區城鎮化加速,已進入逆城鎮化和再城鎮化進程。
(6)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已構成當今世界城鎮化的主體,其城鎮化仍以鄉村向城市移民為主。
二、世界城鎮化的“推一拉”理論
世界城鎮化的“推一拉”理論最簡單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動過程中遷出地的推力和遷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論。雷文斯坦側重于用經濟因素探索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推一拉力規律,認為城市的拉力強于農村的推力是遷移的基本動因,而形成拉力的主要因素則是資本主義的城市工業化。
三、城鎮化的類型
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關系來考察,城鎮化可分為同步城鎮化、過度城鎮化、滯后城鎮化、低度城鎮化和逆城鎮化五種類型。
(1)同步城鎮化。指城鎮化的進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趨于一致的城鎮化。
(2)過度城鎮化。又稱超前城鎮化,是指城鎮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鎮化。
(3)滯后城鎮化。指城鎮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鎮化。
(4)低度城鎮化。指以農業產業為主導,工業基礎薄弱的城鎮化。
(5)逆城鎮化。指城市市區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區人口郊區化、大城市外圍衛星城鎮布局分散化的城鎮化。
四、世界城市群
(一)城市群概念
城市群,又稱“都市圈”、“都市帶”、“都市叢”、“大都市連綿區”等,是指人口規模在2500萬以上和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千米250人的城市集聚區。
(二)城市群研究
1.田園城市
1898年,英國城市學家E霍華德出版《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一書,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田園城市應該兼有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點,是城鄉交融和群體組合型的城市。
2.組合城市
帕特里克·格迪斯編著的《進化中的城市—城市規劃與城市研究導論》一書,運用哲學、社會學、生物學對城市地區進行綜合研究,將城市和鄉村的規劃納入到同一體系中,使規劃包括若干個城市以及它們周圍所影響的整個區域。
3.區域整體發展理論
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繼承了格迪斯區域規劃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區域整體發展理論。他指出城市并非孤立的空間存在,它與其所在的區域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可概括為: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是城市的基礎;區域產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區域。
4.城市集中發展理論
法國建筑學家和城市理論家勒·柯布西耶從城市規劃視角提出了城市集中發展理論。這一理論把工業化的思想帶入了城市研究領域,主張用全新的規劃與建筑方式改造城市。其理論基礎在于經濟活動的聚集,人口在這種聚集效應的推動下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的中心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5.城市群理論
1957年,戈特曼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城市群:東北海岸的城市化》,將其研究對象稱為“連綿的大城市鏈條”或“城市鏈”。1961年和1987年,戈特曼先后出版了《城市群:美國城鎮化的東北部海岸》和《城市群:25年之后》兩本專著,更奠定了他的“城市群”理論創始人的地位。
6.城鄉融合區
20世紀80年代,麥吉等人對印尼、泰國、印度、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大都市周邊地區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心城市主體及周邊地區一起形成了“擴展大都市區”。麥吉把這種新型空間形態稱之為“城鄉融合區”。城鄉融合區包括核心城市、邊緣區、遠郊區、衛星城和擴展的介于高密度人口和集約農業之間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