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林則徐除了主張嚴禁鴉片,組織漁民等以抵御外國侵略以外,還注意了解西方,費成正常的對外貿易,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3年,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紀70年代以后,馬建忠、王韜、鄭觀應、薛福成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某些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他們般都反對列強的侵略,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變革封建專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思想影響。
(2)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圖謀瓜分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出了“教亡”的口號。此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激發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1898年4月,康有為疾呼,要求中國人要發憤自救。1894年11月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一一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之下,歷盡千辛萬苦,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