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過渡性經濟組織形式
第一是互助組,這具有社會主義的萌芽。
第二是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土地分紅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原則。這具有半社會主義的性質。
第三是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這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
2、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原則和方針
第一,在中國的條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道路。
第二,充分利用和發揮土改后農民的兩種生產積極性,通過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這種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組織形式,實行積極發展、穩步前進、逐步過渡的方針。
第三,農業互助合作的發展,要堅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則,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的方法,發展一批,鞏固一批。
第四,要始終把是否增產作為衡量合作社是否辦好的標準。
第五,要把社會改造同技術改造相結合。
3、手工業合作化的組織形式
手工業合作化的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生產改造。
4、國家資本主義的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
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有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的區別。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企業仍由資本家經營,它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通過訂立合同等辦法,在企業外部建立這樣那樣的聯系。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公私合營,又分為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實行公私合營以后,原來的資本主義企業同社會主義經濟的聯系已經不僅限于流通領域,而是深入到了企業內部,深入到了生產領域。
5、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特點及意義
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的政策的特點:
第一,有償地而不是無償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變資產階級的所有制;
第二,在改造他們的同時,給予他們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剝奪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并且對于他們中間積極擁護社會主義改造而在這個改造事業中有所貢獻的代表人物給以恰當的政治安排。
6、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及工業建設的成就
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成就:到1956年,中國在工業建設上接連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許多項零的突破。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從此鐵路貫通中國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溝通了西藏和內地的聯系。限額以上的項目,平均每天都有一個項目開工或竣工。全國城鄉呈現出一派建設的繁忙景象。
這些建設成就,極大地加強和壯大了國營經濟的領導力量,為順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7、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
第一,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維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建立起來了。
第二,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的變革,這就使社會生產力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8、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奮斗。而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正是為推進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事業。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