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以前,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在局部地區建立起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被廢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務尚未完成,這時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還不具備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即進人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點及性質
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凝固不變的、獨立的社會形態。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上的特點,就是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資本主義因素。它本身具有過渡性,處在深刻的變動之中,每天都在發生社會主義因素。
3、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
第一,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第二,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
第三,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資本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工業化
從世界歷史上看,主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是歐洲各國、美國和日本走過的,而且走通了;一條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這是蘇聯走過的,而且也走通了。由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優越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來說,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國家工業化,這是最好的選擇。
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為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5、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
中共中央于1953年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規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6、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