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全面抗戰路線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關于抗日的基本主張。抗日救國十大鋼領,強調要打倒目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為此,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必須改革政治機構,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并適當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戰爭路線,是徹底的抗日綱領。
2、毛澤東《論持久戰》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毛澤東指出,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強國弱國的對比,決定了抗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得道多助。中國已經有了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因此,最后勝利又將是屬于中國的。
意義:毛澤東聞明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戰爭發生的時代特點和戰爭性質,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和堅持抗戰、爭取抗戰勝利必須實行的戰略方針,對全國抗戰起了積極作用。
3、中國抗日戰爭的兩個戰場及其關系
中國抗日戰爭逐漸形成戰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兩個戰場。一個是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一個是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主擔負的敵后戰場。
4、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八路軍、新四軍采取“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作戰方針。抗日游擊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戰略防御階段,從全局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正規戰是主要的,敵后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日作戰方式。“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5、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中國共產黨強調,必須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既統一,又獨立。為此,共產黨必須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必須堅持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沖破國民黨的限制和東縛,努力發展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必須對國民黨采取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其目的就是動員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持并發展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已經取得的陣地;其實質就是力爭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使自己成為團結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
6、中國共產黨關于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戰線的策略總方針
為了堅持、擴大和現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7、“三三制”政權的建立
在政權機關工作人員的名額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1/3。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
8、“精兵簡政”政策
1941年當根據地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時,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黨外人士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的提案,中共中央把“精兵簡政”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要求各根據地實行。根據地的干部與人民群眾建立了魚水關系,根據地政權成為當時中國最民主、廉潔的政權。
9、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1940年至1943年,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毛澤東提出了“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產運動。各根據地通過大生產運動,克服了經濟困難,解決了部隊的糧餉,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10、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述及其意義
毛澤東首先分析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礎上,科學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的全部革命運動。
毛澤東還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政治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追,建立一個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經濟上,沒收操縱國計民生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建立國營經濟;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并引導個體。
意義:整風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全黨范圍確立起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