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略防御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即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始終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具有重要地位。
戰略防御階段,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智時丟失一些國土在所難免。但是,中國丟失國土面積之大,速度之快,除國力對比的懸殊外,與國民政府戰略指導方針的失誤有直接關系。蔣介石集團在決心抗戰的同時又害怕群眾的廣泛動員可能危及自身的統治,實行的是片面抗戰的路線,將希望單純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規軍的抵抗上,在戰略戰術上,沒有采取積極防御的方針。
2、戰略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國民黨在重申堅持持久抗戰的同時,其對內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蔣介石還將抗戰到底的含義解釋為“恢復到盧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這標志著國民黨由片面抗戰逐步轉變為消極抗戰。
這個階段國民黨對抗戰在全局上逐漸趨向消極,基本上實行保守的收縮戰略,以便保存實力;同時又抽出相當多的兵力用來限制、打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
抗戰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被稱為大后方。全民族抗戰開始后,大后方人民要求國民黨堅持抗戰,實行民主。中國共產黨積極團結國統區抗日民主力量,推進國統區民主改革。但是,1945年5月,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搶奪人民抗戰勝利果實、準備發動內戰的方針。
4、大后方的抗戰文化工作
全民族抗戰開始以后,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和開展國統區進步文化工作,推動和參與文化界抗戰團體的組建和發展。
文化界提出“抗戰、團結、民主”為文藝創作的大目標??箲鹞幕诙窢幹械玫叫碌陌l展??箲痖_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分別由北平、天津遷往昆明,合并組建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愛國師生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復興堅持進行教學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