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法
市場法:也稱市場價格比較法,是指通過比較被評估資產與最近售出的類似資產的異同,并將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整,從而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
市場法應用的前提條件:
(1)要有一個充分發育、活躍的資產市場資產交易越頻繁,與被評估資產相類似資產的價格越容易獲得。
(2)參照物及其與被評估資產可比較的指標技術參數等資料是可搜集到的。現實中與被評估資產完全相同的資產是很難找到的,這就要求對類似資產參照物的價格進行調整,有關調整的指標技術參數能否獲取是決定市場法運用與否的關鍵。
運用市場法評估資產的程序:
(1)明確評估對象。
(2)進行公開市場調查,收集相同或相類似資產的市場基本信息資料,尋找參照物。
(3)分析整理資料并驗證其準確性,判斷選擇參照物。評估人員對收集到的資料,應認真分析驗證其真實可信程度,分析其交易條件和背景,選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可比參照物。
(4)把被評估資產與參照物比較。
(5)分析調整差異,得出結論。
市場法是資產評估中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其優點表現在:
(1)能夠客觀反映資產的目前的市場情況,其評估的參數、指標直接從市場獲得,評估值更能反映市場現實價格。
(2)評估結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
市場法的缺點表現在:
(1)要有公開及活躍的市場作為基礎,有時缺少可對比數據以及缺少判斷對比數據而難以利用。
(2)不適用于專用機器、設備、大部分的無形資產,以及受地區、環境等嚴格限制的一些資產的評估。
二、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在資產評估時按被評估資產的現時重置成本扣減其各項損耗價值來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方法。
重置成本:是指在現行市場條件下重新購建項全新資產所耗費的全部貨幣支出。復原重置成本:是指運用與原來相同的材料建筑或制造標準、設計、格式及技術等,以現時價格復原購建這項全新資產所發生的支出。
更新重置成本:是指利用新型材料,并根據現代標準、設計及格式,以現時價格生產或建造具有同等功能的全新資產所需的成本。實體性貶值:是指資產投入使用后,在使用年限內,由于使用磨損和自然力的作用,其物理性能會不斷下降,價值會逐漸減少。實體性貶值有時也叫資產的物理損耗或有形損耗。
功能性貶值;是指由于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使企業原有資產與社會上普遍推廣和應用的資產相比較,在技術上明顯落后,性能降低,其價值也就相應減少。
經濟性貶值:是指由于資產以外的外部經濟環境變化所造成的資產價值降低。這些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宏觀政策因素等。資縣:本知成新率:是指評估對象的現行價值與其全新狀態重置價值的比率。
成本法運用的程序本如運用成本法評估資產一般按下列程序進行:
(1)確定被評估資產,并估算重置成本。
(2)確定被評估資產的使用年限。
(3)估算評估資產的損耗或貶值。
(4)計算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價值。
成本法計算的基本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評估值=重置成本實體性貶值一功能性貶值一經濟性貶值
或
被評估資產評估價值=重置成本X成新率
重置成本的估算可采用下列方法:
(1)重置核算法。是指按資產成本的構成,把以現行市價計算的全部購建支出按其計人成本的形式,將總成本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直接可以構成資產成本支出的部分,直接成本應按現時價格逐項加總。間接成本是指為建造購買資產而發生的管理費、總體設計制圖等項支出。實際工作中,間接成本的計算方法有:
①按人工成本比例法計算,即:
中間接成本=人工成本總額╳成本分配率
其中:
成本分配率=(間接成本額/人工成本額)×100%
②單位價格法
間接成本=工作量(按工日或工時)×單位價格/工日或工時
③直接成本百分率法
間接成本=直接成本X間接成本占直接成本百分率
(2)物價指數法。這種方法是在資產歷史成本的基礎上,通過現時物價指數確定其重置成本,計算公式為:
資產重置成本=資產歷史成本╳(資產評估時物價指數/資產購建時物價指數)
或
資產重置成本=資產歷史成本×(1+物價變動指數)
公式中,歷史成本應是社會平均的、合理的成本;物價指數指的是評估基準日(或能夠代表評估基準日)的物價指數,而且應該是資產的類別或個別物價指數。
(3)功能價值法,也稱生產能力比例法。這種方法是尋找一個與被評估資產相同或相似的資產為參照物,計算其每一單位生產能力的價格或參照物與被評估資產生產能力的比例,據以估算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它使用的前提假設是資產的成本與其生產能力應呈線性關系。
被評估資產重置成本=(被評資產年產量/參照物年產量)×參照物資產重置成本
(4)規模經濟效益指數法,這種方法是對功能價值法的改進,現實中產的價值與其生產能力并不成線性關系,而是呈指數關系。
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被評估產的產量/參照物資產的產量)x╳參照物資產的重置成本
X是規模經濟效益指數,是一個經驗數據。我國尚缺乏統一的標準,使用這種方法時要謹慎。實體性貶值的估算。資產的實體性貶值是資產由于使用和自然力作用形成的貶值,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法也稱成新率法。是由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資產實體的各部位進行技術鑒定,綜合考慮確定一個成新率。
資產的實體性貶值=重置成本×(1―實體性成新率),
(2)公式計算法
資產的實體性貶值=【(重置成本一預計殘值)/總使用年限】╳實際已使用年限
其中:
總使用年限=實際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
實際已使用年限=名義已使用年限X資產利用率
資產利用率=(截止評估日資產累計實際利用時間/截止評估日資產累計法定利用時間)X100%
如果資產利用率>1,表示資產超負荷運轉,資產實際已使用年限比名義已使用年限要長;資產利用率=1,表示資產滿負荷運轉,資產實際已使用年限等于名義已使用年限;資產利用率<1,表示開工不足,資產實際已使用年限小于名義已使用年限。
功能性貶值。估算功能性貶值時,主要根據資產的效用,生產加工能力,功耗、物耗、能耗水平等功能方面的差異造成的成本增加和效益降低,相應確定功能性貶值額。除此之外,還必須重視技術進步因素,注意替代設備、替代技術、替代產品的影響,以及行業技術裝備水平現狀和資產更新換代速度。功能性貶值的計算步驟:
(1)將被評估資產的年運營成本與功能相同但性能更好的新資產的年運營成本進行比較。
(2)計算二者的差異,確定凈超額運營成本。即超額運營成本扣除所得稅以后的余額。
(3)估計被評估資產的剩余使用壽命。
(4)以適當的折現率將被評估資產在剩余壽命中每年的超額運營成本折現,這些折現值之和就是被評估資產的功能性貶值。其計算公式為:
被評估資產功能性貶值=Σ[(被評估資產的年/凈超額運營成本)╳折現系數)]
另外,功能性貶值的估算還可以通過超額投資成本的估算進行,即超額投資成本可視為功能性貶值,計算公式為:
功能性貶值=復原重置成本―更新重置成本
成新率的估算。
(1)觀察法。即由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資產實體各主要部位進行技術鑒定,以判斷被評估資產的成新率。這里的成新率和實體性貶值中確定中的成新率不同,這一成新率是在綜合考慮資產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等基礎上確定的,而不只是考慮使用磨損和自然損耗的影響。
(2)使用年限法。
成新率=[預計尚可使用年限/(實際已使用年限十預計尚可使用年限)]╳100%
(3)修復費用法。
成新率=1―(修復費用/重置成本)×100%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并折算成現值,借以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
在收益期有限的情況下,通過預測有限期限內各期的收益額,以適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各年預期收益的折現值之和,即為評估值。
評估值=nΣi=1Ri/(1+r)i
式中:Ri——未來第i個收益期的預期收益額收益期有限時,Ri中還包括期末資產剩余凈額;
n——收益年期;
r——折現率。
未來收益額不等額的情形。
資產評估值(預期收益現值)=∑前若年各年收益額×各年折現系數+(以后各年的年金化收益/資本化率)╳前若千年最后一年的折現系數
沒收益法的缺點是::
(1)預期收益額預測難度較大,受較強的主觀判斷和未來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
(2)適用范圍小,般適用于企業整體資產和可預測未來收益的單項資產評估。
四、資產評估方法的比較和選擇
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關系:
資產評估方法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研究資產評估方法的特點,對于選擇資產評估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1)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聯系的資產評估方法從總體上來說是由互相關聯的內在相關的不可分割的技巧和程序組成的,其共同的目標就是取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的評估價值。
(2)市場法與成本法的區別資產評估過程中,市場法和成本法往往容易混淆。區別市場法和成本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兩種方法的區別表現為:
①成本法是按現行市價確定重新購買該項資產的價值,而市場法則是按市場上該項資產的交易價格確定的。前者主要從買者角度,即以購建某項資產的耗費來確定;后者則是從賣者角度,即市場上銷售價格來確定。
②市場法中的現行市價指的是資產的獨立的價格,是交易過程中采用的;而重置成本不僅包括該項資產的自身價格(購建價格),還包括該項資產的運雜費、安裝調試費等。
③市場法的運用與原始成本沒有直接聯系,而成本法中的某些計算,則要用被評估資產的原始成本和原始資料。
④成本法是按照全新資產的購建成本扣除被評估資產的各項損耗(或貶值)后確定評估價值;市場法則是按參照物價格,并考慮被評估資產與參照物的各項差異因素并進行調整來確定評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