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的概念與類型
(一)什么是勞動
1.馬克思的勞動思想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從生產關系角度揭示了各種社會形態下勞動的特點,特別揭露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形態下雇傭勞動剝削的奧秘和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與必然滅亡的規律。
2.勞動的意義
勞動具有經濟意義。勞動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耗費和支出,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礎。
勞動具有社會意義。勞動是社會關系生產和再生產的行為。在社會環境中,依靠社會結合的力量,人類才具有駕馭自然的能力,實現同自然界的物質變換。通過勞動,人建立起社會關系,同時隨著勞動的擴大,社會關系也不斷擴展。離開勞動環境,一個人的社會關系將會大大縮小。
勞動具有文化意義。人們之所以重視勞動,通常是因為它提供了穩定的社會認同感。
(二)勞動的類型
(1)根據有無勞動報酬,分為有薪勞動和無薪勞動。
(2)根據消耗體力還是腦力,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3)根據勞動的二重性,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二、工業時代的勞動過程
(一)福特主義
“福特主義”一詞起源于安東尼奧·葛蘭西,指以泰勒制原則和市場為導向,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的生產勞動方式。福特主義的特征如下:
(1)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和標準化形成的流水線作業及其相應的工作組織,通過大規模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標準化產品的勞動生產率。
(2)勞資雙方從關于工作過程控制權的斗爭轉變為保障就業權和工資決定的斗爭,最終形成了以勞資集體談判制度為核心的勞資關系新形式。
(3)專用性機器投資和低技能工人相結合的生產過程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通過加速資本周轉來降低高資本有機構成對利潤率的影響,促進了企業之間縱向一體化過程,從而在主要行業形成了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
(二)后福特主義
后福特主義是指以精益生產、柔性專業化等非大規模生產方式為核心的新的資本主義積累方式及其社會經濟結構的生產勞動方式。后福特主義的特征如下:
(1)靈活的專項化生產取代了大規模標準化消費商品的生產。
(2)減少所有不能增加產品最終價值的間接勞動形式,包括監督活動、質量控制、維護工作和清理工作等。
(3)隨著信息處理資源越來越掌握在企業一線工作區域,工作團隊的自主權增加,企業內部協調信息發生了從中央集中處理到分散處理的轉換。
(4)勞資關系從福特主義下的對抗性的競爭關系,變成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合作與信任關系。
三、就業
(一)影響求職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資本。
(2)社會網絡。
(3)社會制度。
(4)社會偏見。
(二)失業
失業是指達到就業年齡具備工作能力謀求工作但未得到就業機會的狀態。根據產生原因的不同,失業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摩擦性失業,指人們在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由于產業結構或者生產技術的改變,使得原有的工作機會消失而造成的失業。
(3)周期性失業,由于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失業。
(4)季節性失業,受季節性因素影響的失業。
(5)殘余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造成的失業。
(三)勞動力市場分割
勞動力市場通常呈現出分割狀態。常見的一種分割就是把勞動力市場分割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