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又稱符號互動主義或象征相互作用論,指從互動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理論派別。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托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號互動論的早期代表。二戰后,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布魯默、戈夫曼和衣阿華學派芒福德·庫恩等從各自的理論角度推進了符號互動論的大發展,使之成為美國的一個主要社會學理論流派。
符號互動論的很多關鍵思想都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論述。米德從進化的觀點出發,提出了人的心靈和自我是從社會中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尤其強調了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思想。庫利關于“鏡中之我”的理論同樣對符號互動理論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符號互動論的主要倡導者布魯默把“符號互動論”看成是人際互動的獨特特征,即人們不僅對彼此的行動作出反應,還試圖“理解”彼此的行動。
二、擬劇論
擬劇論,指用表演和比喻來說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互動理論。
擬劇論是戈夫曼從符號互動論中發展出來的,其代表作是1959年發表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擬劇論的基本觀點是:社會是一個舞臺,全體社會成員是在這個舞臺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他們都在社會互動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更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常人方法學
“常人方法學”是指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互動中所使用的方法的研究。其思想來源主要是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
常人方法學的基本假設是: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成員依據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來進行社會互動,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認的互動規則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