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個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每個企業的資本,都在生產過程中獨立地進行循環和周轉運動,實現著價值的增殖。這種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就是單個資本。
1.單個資本的循環
單個產業資本在其現實循環運動過程中,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與之相適應,產業資本依次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1)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一階段購買階段,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剩余價值的生產準備條件。
(2)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二階段生產階段,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包含著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商品。
(3)產業資本循環的第三階段銷售階段,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得到實現。
資本的循環過程是流通過程(即購買、銷售階段)和生產過程(即生產階段)的統一,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過程,因為在其中發生了價值的增殖。
2.單個資本的周轉
(1)不斷重復、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過程就是資本周轉。影響資本周轉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兩個:
一是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長短;二是生產資本的構成,即生產資本中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自身的周轉速度。
(2)加速資本周轉,可以增加年剩余價值量和提高年剩余價值率,因而產業資本家從剝削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的目的出發,總是在生產經營中竭力加速其資本的周轉速度。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1.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實現
(1)資本主義現實經濟運動過程中彼此聯系、相互交錯的各個單個資本的總和就是社會總資本。社會總資本的運動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表現為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核心問題是分析在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總產品的各個構成部分是如何實現的。
(2)社會總產品就是社會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一般以年為單位)內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補償,包括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社會總產品的物質補償兩個方面。
2.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比例關系
(1)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順利實現,要求在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中的兩大部類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有兩個基本方面:第一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必須同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在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保持協調的比例關系;第二部類所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必須同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在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消費資料保持協調的比例關系。
(2)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以及其他一系列內在矛盾,經常導致這種比例關系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遭到破壞,甚至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致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可能持續順利地進行。
三、剩余價值的分配
剩余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表明,資本主義社會所生產出來的全部剩余價值,要在工業資本家、農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包括銀行資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各個剝削集團之間進行分配,由他們共同瓜分全社會勞動者所創造出來的全部剩余價值。
1.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它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因此,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后,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實來源。
2.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1)資本主義社會各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存在著差別。因而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中,利潤率就會有差別。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必然導致各部門利潤率的變化,結果導致平均利潤的形成。
(2)平均利潤本質上是全社會的剩余價值在各生產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體現著整個資產階級剝削整個工人階級的經濟關系。平均利潤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
(3)平均利潤率規律和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客觀經濟規律。
3.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1)商業資本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流通領域中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商業利潤就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是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它的來源是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2)商業利潤的多少,同樣受平均利潤率規律的支配,取決于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通過這種競爭,最終在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之間形成了統一的平均利潤率,商業資本家因而也獲得平均利潤。
4.借貸資本和利息、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
(1)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特殊資本形式。借貸資本的本質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利息就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它是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2)銀行所掌握的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的總和即銀行資本。銀行利潤在數量上相當于銀行資本家自有資本所獲得的平均利潤。
5.農業資本和農業利潤及地租
在資本主義農業生產中,長期存在大土地所有者、農業資本家、農業工人三個階級。農業資本家租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雇傭農業工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農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潤形式由農業資本家占有,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由農業資本家繳納給土地所有者。
四、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實質上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2.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爆發的,其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階段性。
3.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階段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一般來說包括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
(1)危機階段是再生產周期的決定性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商品銷售困難甚至被銷毀,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生產下降,工人大批失業,貨幣信用制度被破壞,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于癱瘓和混亂,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2)蕭條階段的特點是:生產不再下降,企業停止倒閉,失業人數不再增加,但商品銷售仍很困難,信貸關系呆滯。
(3)復蘇階段的特點是:市場銷售擴大,生產逐漸回升,企業利潤增加,就業日益增多,信貸關系逐漸活躍,當社會生產趕上和超過危機前的最高點時,便過渡到高漲階段。
(4)高漲階段的特點是;市場繁榮,生產上升,企業規模擴大,增加新建企業,就業人數明顯增加,社會購買力提高,信貸關系興旺。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