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通過雇傭勞動制度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經濟制度。
1.貨幣轉化為資本和勞動力成為商品
(1)作為資本的貨幣會帶來更多的貨幣,發生價值增殖,產生出剩余價值。其前提是必須找到一種商品,它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2)勞動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不僅能創造出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創造出剩余價值。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2.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通過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資本家利用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大量剩余價值,實現了資本價值的增殖。
3.資本的本質及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1)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被物的外殼所掩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和被剝削的生產關系。
(2)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以兩種形式存在:生產資料形式和勞動力形式。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在于:第一,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第二,它為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根據,正確地表明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是剩余價值率。
二、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規律
1.剩余價值生產的基本方法
(1)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絕對剩余價值。
(2)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相對剩余價值。不本四乎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日益成為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2.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1)剩余價值規律的內容,就是資本通過組織雇傭勞動進行生產,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并不斷提高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來達到獲取剩余價值的目的。
(2)剩余價值規律體現著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支配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部過程。
三、資本積累
1.資本積累的必然性及其實質
(1)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叫作資本積累。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而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原因: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是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競爭是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2)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用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進行資本積累來增大資本的規模,以便繼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從而占有不斷增大的資本來擴大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2.資本積累的后果
(1)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由于追求更多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迫于競爭的外在壓力,資本家必然會不斷改進企業的生產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占比重縮小,從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2)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完全對立的現象,一方面是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地有時甚至絕對地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勞動力對資本的供給卻日益絕對地增加。其結果,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失業人口,形成相對人口過剩。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大量相對過剩人口,不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而且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3)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隨著資本積累的進行,一方面資本的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創造社會財富的廣大工人階級,卻只擁有社會財富的極少部分,遭受著失業和貧困的折磨,生活極不安定。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就是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必然產生兩個對立的方面,即財富在資產階級一方積累,貧困在無產階級一方積累,形成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
3.資本積累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趨勢
(1)資本主義的進步歷史作用,可用兩個簡短論點概括: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的社會化。
(2)資本積累導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深化,最終必將以與生產社會化性質相適應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就是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