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始終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在全民族抗戰中具有重要地位。
(1)在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制定了持久消耗戰的基本戰略,組織了淞滬、忻口、徐州、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役。1938年3月,李宗仁領導的第五戰區在臺兒莊戰役中,殲滅日軍1萬余人,取得大捷。正面戰場的愛國官兵,不畏犧牲,英勇抗敵,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民族的尊嚴,打擊了日軍的器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蔣介石集團在決心抗戰的同時,又害怕群眾的廣泛動員可能危及自身的統治,實行的是片面抗戰的路線,將希望單純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規軍的抵抗上,在戰略戰術上,沒有采取積極防御的方針。
(2)相持階段到來后,隨著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國民黨在重申堅持持久抗戰的同時,其對內對外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由片面抗戰逐步轉變為消極抗戰。這一階段,正面戰場進行了桂南、棗宜、中條山、三次長沙會戰等十幾次大戰役,大體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區。但是,這個階段國民黨對抗戰在全局上逐漸趨向消極,基本上實行保守的收縮戰略,以便保存實力;同時又抽出相當多的兵力用來限制、打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組成了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中國遠征軍英勇作戰,受到了國際上的稱贊。
(4)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敵后戰場開始局部反攻的有利形勢下,國民黨軍隊的戰斗力卻日益下降。在日軍發動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損失慘重,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對蔣介石集團的嚴重不滿,國民黨政府在軍事、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陷人深刻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