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內容
①全面抗戰爆發后,面對“亡國論”和“速勝論”的論調,毛澤東于1938年發表《論持久戰》的講演,總結抗戰10個月來的經驗,集中全黨智慧,系統地聞述了抗日戰爭的特點、前途和發展規律,明了持久抗戰的總方針。
②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強國弱國的對比,決定了抗日戰爭只能是持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得道多助。中國已經有了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因此,最后勝利又將是屬于中國的。
③毛澤東還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即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目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只要堅持久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將在這個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
(2)意義
毛澤東闡明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戰爭發生的時代特點和戰爭性質,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和堅持抗戰、爭取抗戰勝利必須實行的戰略方針,對全國抗戰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