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了“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奮斗目標,明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十二大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2、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并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決定》的作出和實施,使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重點全面展開,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3、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在繼續推進城鄉改革的同時,對外開放也進步擴大。就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在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提高出口創匯能力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被進一步提上了日程。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基本方針,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5、政治體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以上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分析了黨和國家領導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1986年,他又在多次講話中闡明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須以四項基本原則為指導,遵循統一領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必須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總結本國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絕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
6、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完整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
7、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從而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8、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
大會提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9、“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
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0、鄧小平關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兩個飛躍”的思想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集體經濟。
11、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
1990年3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強調否始終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提出在黨內普遍深入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再教育,克服黨內存在的各種腐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