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際格局
一是帝國主義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顯增長。
二是逐步打破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蘇兩極的政治格局。
三是美國擬定了一個準備稱霸世界的所謂“全球戰略計劃”。為實現此計劃,美國在“遏制”蘇聯勢力的旗號下積極向全球擴張,并把奇取中國,以鞏固它在亞洲的地位作為重要的戰略部署。
2、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內形勢
一是中國人民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空前提高。
二是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從其根本階級利益出發,堅持獨裁統治,堅持內戰方針,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老路。
三是三種建國方案和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斗爭日益尖銳。
第一種是地主階級與買辦性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種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這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第三種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
這三個階級的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了自已的完整的建國方案其主要內容是: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通過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磁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共和國。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實現的基本目標。這一方案是引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而為實現國家富強開辟道路的科學的建國方案。
3、重慶談判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接連發出三封電報,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來、王若飛飛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4、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下達停戰令。同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會議期間,中共代表經常同民盟代表等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事先協商,取得一致,采取共同行動。會議歷時22天,通過了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題案、憲法草案等五項協議。
這些協議并不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但其中若規定有利于削弱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和實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國,因而在相當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5、校場口慘案
1946年2月10日,國民黨派遣的特務、打手破壞“陪都各界協進會”等19個團體發起舉行的“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李公樸、郭沫若、馬寅初及新聞記者等多人被打傷,連同失蹤、被捕的共有60多人,制造了校場口慘案。
6、下關慘案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派出請愿團,赴南京向國民黨當局呼吁和平。請愿團到達南京下關車站時,遭到國民黨當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圍毆。團長馬敘倫和代表雷潔瓊等多人受傷下關慘案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反人民內戰的真面目。
7、必須和能夠打敗蔣介石的論斷
必須打敗蔣介石,是因為蔣介石發動的戰爭是一場在美帝國主義指揮之下的反對中國民族獨立和中國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戰爭。不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中國就將變成黑暗世界,中華民族的前途就會被斷送。
能夠打敗蔣介石,是因為蔣介石軍事力量的優勢和美國的援助,只是暫時的現象和臨時起作用的因素;而蔣介石發動的戰爭的反人民性質,人心的向背,則是經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戰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這就是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