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根據地軍民積極進行經濟建設,以打破敵人的封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是根據地經濟建設頭等重要的任務。針對根據地文化落后、文盲眾多的點,蘇維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
2、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內連續出現“左”傾錯誤的原因
第一,八七會議以后,黨內一直存在著的濃厚的近乎拼命的沖動,始終沒有能夠從指導思想上得到認真的清理。
第二,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理論素養還不高,實踐經驗也很缺乏,王明又時時搬出馬克思主義的詞句來嚇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騙。
第三,共產國際的干預以及對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許多人失去了識別和抵制能力。
3、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主要錯誤及其危害
其主要錯誤是:
第一,在統一戰線問題上,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暫時退出革命陣營,在“九一八”后要求抗日與民主的民族資產階級視為中國命最危險的敵人,一味排斥和打擊中間勢力。
第二,在革命道路問題上,繼續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將準備城市工人的總同盟罷工和武裝起義作為共產最主要的任務;指令根據地的紅軍采取“積極進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第三,在土地革命題上,提出堅決打擊富農的主張。
第四,在反“圍剿”的軍事斗爭問題上,實行消極防御的方針。
第五,在黨內斗爭和組織問題上,推行“殘酷斗爭,無青打擊”方針。
危害: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又一次陷入困境。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出現一片混亂,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4、中央紅軍的戰略大轉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8.6萬人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轉移,開始了震驚中外的長征。
長征初期,博古等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12月,蔣介石調遣重兵,準備圍殲向湘西方向轉移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中央紅軍。在這緊要關頭,毛澤東提議放棄原來的進軍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毛澤東的主張得到多數人的贊同。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改向貴州北部進軍。隨即,紅軍占領黔北重鎮遵義。
5、遵義會議的召開及其意義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間題。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會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博古任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
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為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證。
6、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第一,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它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消滅革命力量的企圖,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第二,通過長征,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了西北,這為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準備了條件。
第三,長征保存并錘煉了中國革命的骨干力量。
第四,長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第五,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