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路風潮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內閣為籌集借款,宣布“鐵路干線收歸國有”,并將粵漢、川漢鐵路的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引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四省民眾的強烈反對,一場事關民族權益和個人利益的保路運動就這樣興起了,四川省尤其強烈。一開始各省立憲派倡導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鎮壓。廣大群眾忍無可忍,在同盟會會員的參與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裝暴動。
2、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當夜占領武昌,三日之內,革命黨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
3、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
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第一,在人員構成上,資產階級革命派控制著這個政權。
第二,在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
1912年3月,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而“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設國務總理,作為政府首腦;內閣輔佐臨時大總統,為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設法院、行使司法權;參議院為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參議院還有彈劾大總統和國務員的權利;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財產、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等自由,享有請愿、陳述、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民主權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認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5、辛亥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的統治。清王朝是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從而為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4)辛亥革命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變和人們的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6、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綱領。不僅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甚至幻想以妥協退讓來換取帝國主義的承認和支持。只強調反滿和建立共和政體,并沒有認識到反對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把政權交給了同樣是封建勢力代表的袁世凱。
(2)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群眾,反而指責農民“行為越軌”,致使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農民沒有被動員起來,革命的根基相當單薄。
(3)沒有建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同盟會的組織松懈,派系紛雜,缺乏一個統一和穩定的領導核心。正如孫中山所說:辛亥革命的失敗,“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之渙”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遭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救不了中國,先進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7、北洋軍閥的統治
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的果實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權,開始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期。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一方面,以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大力擴充軍隊,建立特務、警察系統,制定《暫行新刑律》《戒嚴法》等一系列反動法令,剝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給予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各種政治權利,任意逮捕、殺害革命黨人和無辜民眾。另一方面,袁世凱毀棄辛亥革命過程中孫中山苦心締造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在經濟上,北洋政府竭力維護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復古。北洋軍閥政府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思想上對辛亥革命進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國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淵。
8、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
(1)發動“二次革命”。
(2)組織中華革命黨。
(3)發動護國戰爭。
(4)發動第一次護法運動。
(5)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