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太平天國抗擊外國侵略軍的斗爭,香港、臺灣地區人民的反侵略斗爭,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
2、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鴉片戰爭開始后,清朝的許多愛國官兵英勇奮戰,拼死抵抗。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虎門,江南提督陳化成在吳淞西炮臺以身殉國,副都統海齡在鎮江戰死疆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提督史榮椿、樂善戰死。中法戰爭期間,1884年,法艦攻基隆、犯淡水,都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的守軍擊退。1885年年初,法艦炮轟浙江鎮海炮臺,也被擊退。3月,馮子材率領清軍和當地民眾在鎮南關取得關鍵性勝利,完全扭轉了整個中法戰局,史稱鎮南關大捷。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戰死平壤,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在黃海戰斗中英勇犧牲,北洋艦隊統帥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在威海衛以身殉國。
3、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及其失敗的原因
(1)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開始蠶食中國的邊疆地區。中國陷入了嚴重的“邊疆危機”之中。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達到高潮。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中國面臨著被徹底瓜分的危險。
(2)19世紀末期,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并未實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重要原因。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4、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自1840年至1919年,中國人民為反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都失敗了,究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5、民族意識的覺醒
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封建統治者“天朝上國”的迷夢,先進的中國人也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地理大會》,編成了《四洲志》。魏源編纂了《海國圖志》,綜述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及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國家富強來抵御侵略。19世紀70年代以后,馬建忠、王韜、鄭觀應、薛福成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某些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
(2)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圖謀瓜分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此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激發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1898年4月,康有為疾呼,中華民族面臨著成為“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的危險,要求中國人要發憤自救。
(3)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1894年11月,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