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化概述
(一)社會化的內涵
社會化是社會對個人的文化教化和個人對社會主動選擇與能動調適的統一過程。社會化的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1)從時間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涉及人生發展的全過程。
(2)從內容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關注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具有的全部文化遺產。
(3)從關系方面理解,個人社會化注重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人社會化的結果。
(二)社會化的內容
主從廣義上說,人們所處的歷史時代的文化遺產,都是社會化的內容。然而,從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來說,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生活技能社會化、價值觀念社會化、政治社會化、行為社會化、角色社會化等。社會化的內容,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有著不同的狀況,這是社會化個性差異的重要表現。
二、社會化的類型
(一)基本社會化
所謂基本社會化,就是“生物人”通過社會文化教化,獲得人的社會性,獲得社會生活資格的過程。
(二)繼續社會化
繼續社會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會化,也稱二級社會化。繼續社會化是基本社會化的延續、完善和發展,是具有社會成員資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主動選擇、學習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調適個人與社會的角色關系的過程。
(三)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也稱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人從一種生活方式向另一種生活方式轉變與適應的過程。
(四)正向社會化和反向社會化
社會化從教化方向上可以分為正向社會化和反向社會化。所謂正向社會化,是指上代人對下代人的文化傳遞和教化過程。所謂反向社會化,是年輕一代用新知識、新觀念影響前輩的過程,這種社會化又稱為文化反哺。
三、社會化的有關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的社會化理論基于對人格結構的分析。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沖動。超我是對從社會中習得的“應該如何”和“必須如何”的內化,是對人格的審查、意識和社會監控。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能夠解釋感覺得來的信息,也能夠找到既現實又可接受的方法來滿足生物上的需要。自我在超我與本我之間發揮著中介和平衡的作用。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形成主要基于一個人的早期社會化。
(二)庫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論
庫利認為,自我作為一種社會產物,經歷以下三個階段:首先,我們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其次,我們領悟了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再次,基于對他人反應的理解,我們評價我們的行。庫利的理論集中于他的“鏡中之我”概念,即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是別人看他是什么樣子的反映。喬治·赫伯特·米德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每個人自發的、獨一無二的“自然”特征。“客我”是個人所想象的一套組織化的他人的態度,反映了法律、道德和共同體對個人的規范和期待,是自我的“社會”部分。在米德看來,“主我”首先發展起來,而“客我”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社會化過程才會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必須逐漸領會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從而形成完整的真正的自我。
(三)科爾伯格的道德意識發展階段論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
(1)前常規水平。其中第一階段為服從與懲罰階段;第二階段為相對功利主義階段。
(2)常規水平。其中第三階段為好孩子階段;第四階段為法律秩序階段。
(3)后常規水平。其中第五階段為社會契約合法性階段;第六階段為普遍倫理原則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