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生命科學學院吳杭)近日,微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mBio在線發表了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健康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張部昌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Polyketide starter and extender units serve as regulatory ligands to coordinate the 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 in actinomycetes”。該工作首次揭示放線菌聚酮合成起始和延伸單元作為配體的普遍性調控機制。安徽大學為該文章獨立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博士生吳攀攀為文章第一作者,張部昌教授和吳杭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聚酮類藥物主要由放線菌次級代謝產生,在醫藥與農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作為聚酮類藥物的“明星分子”,紅霉素是由糖多孢紅霉菌進行工業化生產。該工作采用DNA親和捕獲技術捕捉到與紅霉素聚酮合成酶基因eryAI啟動子有強親和力的調控因子AcrT,并結合一系列體內外蛋白-DNA/配體互作表征技術以及代謝組分析等方法,闡明了AcrT直接調控紅霉素合成的分子機制,并揭開紅霉素合成起始和延伸單元-丙酰-CoA和甲基丙二酰-CoA作為配體的“新角色”:一方面,介導AcrT調控紅霉素生物合成;另一方面,通過控制乙酰-CoA代謝流的再分配,協調自身胞內供應與動態平衡(圖1)。進而通過阿維鏈霉菌和天藍色鏈霉菌中AcrT同源蛋白解析,證實放線菌聚酮起始和延伸單元普遍發揮配體功能,以介導抗生素合成的精確調控。
縱觀放線菌次級代謝調控的研究報道,普遍發現抗生素及其生物合成中間體可行使配體的調控功能。該工作在放線菌中首度揭開聚酮起始和延伸單元即直接前體,也可作為配體的普適性調控原理,這拓展了研究人員對配體介導次級代謝調控的認知,不僅對認識聚酮起始和延伸單元的生理功能提供新的視角,而且為這類藥物的定向高產奠定重要理論基礎。
據悉,該課題組多年來聚焦微生物次級代謝調控這一重要科學問題持續探索,以通訊作者身份在JCR二區及以上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5篇,包括近年來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2017)、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9)、mBio(2021,直接投稿)等領域內權威期刊的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工作得到了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mBio.022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