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辦、國家安全學院承辦的“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論壇”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木樨地校區舉行。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曹詩權教授出席論壇并致辭,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汪勇教授主持開幕式并作主旨報告。來自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等機構及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大學、騰訊公司等30余家研究機構及企業網絡監管領域專家、專家學者共同參加此次論壇。論壇主要圍繞在網絡空間安全和發展形勢異常嚴峻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探索和制定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規則、提升中國網絡安全建設能力、為全球網絡空間安全治理提供中國方案進行探討。
論壇在木樨地校區舉行
曹詩權校長代表陳定武書記和學校師生,對出席研討會的各位專家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網絡空間安全治理是新時代面臨的新課題,也是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重大課題。此次會議既是深刻領會、精準掌握、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一系列重要論述的交流研討會,也是公安大學秉持時代使命和責任,聯合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領域專家召開的前沿理論會。針對網絡空間安全治理,曹詩權校長提出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至少應該把握好“十治”倡議:一是戰略化的政治治理。必須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網絡空間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到網絡空間、網絡生態治理中,開展政治之治;二是精準化的科學治理。必須用信息思維、網絡思維、大數據思維、算法思維、智能思維、創新思維來把握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開展智慧之治;三是全維度的系統治理。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必須是全維度的系統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完整系統,要真正學習樹立系統思維,強化風險防控意識,切實把握全局、把握大局;四是多向度的綜合治理。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運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綜合治理目標;五是辯證化的衡平治理。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辯證思維,準確認識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網絡自由與安全責任的內在關系,絕不能犧牲安全片面追求所謂發展;六是現實化的源頭治理。網絡事件雖然發生在網上、呈現在網上,但從深層次的角度看是來自于現實生活,來自于現實社會,因此網絡空間安全治理歸根到底是源頭治理、社會治理、現實治理;七是高站位的全球化治理。要牢記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網絡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知網絡空間跨時空的全球化特質,積極應對網絡博弈,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話語;八是合規化的嚴格治理。要建立剛性化、標準化、審查化、合格化、前置化的安全準繩,實行合規準入、運行規范,絕不允許犧牲國家、社會、人民安全去尋求網絡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功利化、資本化;九是高度自覺的自律治理。要培育全民的自治精神、自覺意識,夯實行業責任、企業主體責任,人人成為網絡安全的主體,共建清朗、干凈、和諧的網絡生態;十是規范化的依法治理。依法治國內含依法治網,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建立健全網絡空間安全的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保障體系、法治監管體系。
論壇開幕式由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汪勇教授主持。他指出,希望通過本次論壇,推進網絡空間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助力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開幕式上,汪勇副校長還結合網絡治理中的國家信任建構范式、中美網絡空間治理國家信任建構困境以及中美網絡空間治理的信任增進等思考,作了題為《基于國家信任的中美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的困境與增進》的主旨報告。他指出,中美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雖面臨理性信任、價值信任、環境信任等方面的困境,但作為世界網絡空間大國,要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采取“安全防御”和“信任重建”的綜合應對策略,從理性信任、情感信任、價值信任、環境信任來推進中美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進程。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秘書長李欲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網絡空間安全治理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當前網絡空間治理規則缺乏嚴重,各研究機構需要團結協作,通過更多研究成果支撐建立網絡空間國際治理規則,為構建網絡空間安全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主題發言
在論壇主題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汪勇副校長、清華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崔保國教授、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中國現代關系研究院科技與網絡研究所執行所長李艷研究員、公安部十一局的張剛強處長等40余位專家,圍繞網絡空間安全形勢與戰略、網絡空間犯罪治理、網絡空間數據安全保護等主題進行了發言。
本次論壇受到參會的專家學者的積極反響,大家一致認為,研討主題鮮明、專家云集,內容前瞻、研究深入。與會專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不同視角、不同領域、不同維度為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建言獻策,為我國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貢獻了網絡空間安全研究者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