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題】
在中國,家庭養老既是一種悠久的傳統,也是一個古老的制度。“父母在,不遠游。”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子女養老和在家養老是合二為一的。
根據中國198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抽樣調查資料,全國城鄉老年人口家庭類型均以三代戶所占比例最大,大約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1987年的調查還表明,老年人與子女共居的比例高達80%。而根據90年代初中國年齡科研中心有關“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中國約有70%的老年人與子女及配偶或其他親屬同住。
1990年“四普”時城鄉合計60歲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單身戶和一代戶中所占比例為25.6%。根據1992年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12個省市的一份調查,老人中一代戶的比例,城市達到41%,農村達到43%。另外,中國家庭結構正趨向核心化和小型化。
1982年到1990年兩次普查之間,家庭戶規模從4.3人/戶降到3.97人/戶,到199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平均家庭戶規模降到3.9人/戶。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總數的67.31%,其中父母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長4.92個百分點。1982-1990年核心家庭的主要變化趨勢就是向父母雙親核心家庭靠攏。三代與三代以上的直系家庭占家庭總數的17%,是僅次于核心家庭的重要家庭類型。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中國的家庭還出現了以下兩種現象:一是許多家庭有人口外流或外遷現象,子女不在身邊,出現了空巢家庭;二是大多數家庭子女婚后不與父母同住。對我國14省市的一項調查表明,2/3的農村青年婚后一兩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子女減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使得子女在照料老年父母方面有許多困難。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意味著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經濟供養之外還面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精神苦悶等問題。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家庭?
(2)簡述家庭的功能,并結合材料分析中國目前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參考答案】
(1)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的人們組成的長期共同生活的群體,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群體形式。
(2)家庭的主要功能有:規范性行為功能;經濟生活功能;人口再生產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撫養、贍養功能。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我國家庭的結構出現了一些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結構簡單化,從總體上看,家庭形態呈現出以核心家庭為主、主干家庭居次、單人家庭作為補充的格局。但城鄉之間存在差異。在城市,晚婚晚育現象使夫婦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就全國而言,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那“少生”、“獨生”子女開始大批離開家庭,從而使中老年夫婦核心家庭增幅加大。
家庭的功能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日益廣泛化,家庭的生產功能正在被企業組織取代,家庭的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組織消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及學校正規教育的發展,家庭的撫育和社會化功能發生了外移。家庭的生育偏好也開始改變,傳統的“多子多福”“重男輕女”觀念隨著社會發展已經發生了變化。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來臨,城市的家庭養老方式逐漸弱化;而在農村,家庭養老仍將是重要的養老方式。最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家庭所具有的精神慰藉職能越來越被看重。但是我國目前出現的空巢家庭和代際居住分離現象,使得部分老人在精神上得不到應有的慰藉,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應予以高度重視。